奈米蒙脫石可消除水產飼料中潛在的威脅

        在水產飼料中潛在的威脅主要是黴菌毒素。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黴菌毒素對水產養殖的種類的危害與陸生種類相似。常見的黴菌毒素主要有:黃麴黴毒素、 CPA 、赭麯黴毒素、去氧瓜蔞鐮菌醇、鐮刀菌毒素等。而黃麴黴毒素對魚類的危害是最大的。

        黃麴黴毒素非常容易污染飼料,比如玉米、花生和棉籽仁。玉米在全世界使用的很大一部分都作為魚類飼料中的主要成份,它也可能含有較多黴菌毒素,尤其是黃麴黴毒素,含量甚至可以多達 6,000ppb 。美國東南部曾經 27% 的玉米樣品含有超過 400ppb 黴菌毒素,超過 50% 的樣品超過 100ppb 。花生仁和棉籽仁最容易受黃麴黴毒素污染,因而飼料生產應該盡可能的避免接受這種飼料。如果一定要使用,要保證飼料來源沒有被黃麴黴毒素污染,並要檢查所有的進料。棉籽和玉米在蟹和鯰魚飼料中是常見的成份,而且占飼料配方中的 25 ~ 30%, 因此黃麴黴毒素傳染到魚類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當餵養鯰魚半純化飼料,如果含有的黃麴黴毒素達到10ppm ,餵養 10 周後就會表現出較明顯的症狀,比如顯著降低生長率、降低血紅細胞及血紅素的數目、肝壞死、腎腫大、胃腺壞死等。鮭魚口服 12mg/kg (體重)的黃麴黴毒素可以導致胃含物的回流,進入腹腔膜的黃麴黴毒素如果超過 12ppm 就可以引起血紅蛋白的含量降到正常水準的 90% 。它可以導致腸內黏膜和血細胞的壞死,使一些器官顏色變淺。這些副作用反過來又導致魚類生長緩慢,飼料效果變差。

        儘管研究黴菌毒素對對蝦的影響的工作還很少,但是一些研究已經表明飼料中的黴菌毒素可能影響對蝦的存活和生長。在泰國和菲律賓已經開展研究可檢測黴菌毒素含量對養殖效果的影響。組織病理學研究發現,黴菌毒素 B1 對(甲殼動物)肝胰腺的損傷說明蝦飼料中的黴菌毒素可以影響到產量。菲律賓學者發現蝦飼料的黴菌毒素濃度在 73.8ppb 時蝦生長緩慢,較容易得皮膚病,(甲殼動物)肝胰腺的損傷中還會引發的其它病情。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梁萌青等在探討黃麴黴毒素對中國對蝦生長的影響時發現,飼料中黃麴黴毒素 B1 的含量分別為 472.0ppb 、 78.7ppb 時,若以對照組為 100 ,中國對蝦成活率均為 55% ,增重率分別為 44% 、 45% ,消化率依次為對照組的 79.4% 和 83.2% 。對蝦游泳緩慢,個別對蝦在水面游泳,很少抱食,離水即亡。 

        而蒙脫石具有淨化水質,降低水中有毒物質危害的效果,被廣泛譽為水質改善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有效降解酸雨、白露雨毒性,預防蝦蟹魚等的肝中毒。
  • 降低魚、蝦、蟹、貝體內藥物殘留,協調生物體對氨基酸的平衡吸收,能使魚蝦蟹貝色澤光亮,  肉質鮮美,提高產品品質。
  • 減少非營養元素缺乏引起的(螺類)花斑、魚類鱗片脫落,促進貝類、魚類生長。
  • 迅速解除蝦蟹魚貝的體內毒素,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恢復蝦蟹的正常攝食。穩定池底PH值,並能持續釋放出氧氣,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和流氧量,能起到調節、補充水產養殖中微量元素的作用, 可有效地促進魚蝦類機體代謝,防病抗病,提高成活率。
  • 調節水質,提高免疫力,消除塘底酸敗物及地質原因造成的水銹,含鐵、硫、氨超標物質;能明顯減少蝦蟹在脫殼期的應激反應,促進生長,提高成活率;可顯著降低每次拉網造成的池底淤泥中硫化氫和重金屬有毒物質等泛池引起的毒性反應。
  • 消除、降解周圍水域因工業廢水排放造成的養殖池水重金屬、有毒元素(汞、銻、砷、鋁等)超標污染,創造良好的水質環境,使得魚蝦的生長環境一直處於良好的狀態,提高了魚蝦的產量。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